四川大图城市雕塑

搜索
热搜: 雕塑 水晶

QQ账号登陆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古成都 地名 典故 与故事

2013-3-2 22:05| 发布者: datu| 查看: 504840| 评论: 13|原作者: 网络整理|来自: 网络整理

古成都典故

地名为和三国蜀汉相关的地名


[
锦官城。]

这个大家都知道,说这个是为了引出下一个。四川是中国蚕桑产区,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蜀汉时设管织锦之官,驻地称锦官城,因而有锦城之称,蜀汉在成都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在历史上这里是蜀锦的主要产地与集散中心。南朝梁的李膺在其《益州记》里写道:锦城在益州南、笞桥西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也。其处号锦里,城墉犹在。之后锦官城便成了成都的别称,代指整个成都。

[
车官城。]

大约在汉末至蜀汉年间,车官城落户成都,字面上就是造车的工厂, 然而,在现今我们可以查阅的所有东汉王朝官方史料中,却绝少能看到对车官城的记载,汉王朝对它似乎一直讳莫如深。有关车官城只言片语的史料,是晋代史学家 常璩透露的。常璩在《华阳国志》说,车官城并非一座孤立小城,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设有军营,将它拱卫其中。常璩记载的是车官城的外部信息,城 内到底是什么模样,从古至今却未曾有一名史学家披露过,显然,如果单单是个造车厂,汉政府完全没有必要出动大军守卫它。在东汉王朝的设想中,车官城被赋予 了军事上的意义,东汉王朝作战用的战车,许多也是来自于此。伴随着东汉王朝外交政策的起伏及与北方匈奴的交恶,越来越多的战车从这里走向了战场。闭门造车这个成语,是车官城这个国家工厂最生动的写照。后来也代指整个成都,但不及锦官城有名,可能还是和车官城的神秘有关吧。

[
芙蓉城。]

五代后蜀王孟昶,作为一国人君为了讨皇妃花蕊夫人欢心,颁发诏令,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秋间盛开,蔚若锦绣。成都,整整一座城市成为那个动荡不安时代中,天下最大最幽静的花园城了。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

扩展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也号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

[
龟化城。]

[
说法一。]

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当时镇守成都的张仪、司马错着手修筑成都城墙。传说张仪筑城时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张仪根据巫师的指点,沿着龟爬行的路线筑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龟城。出自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简称龟城

[
说法二。]

张仪修筑成都城墙时,最初是按照秦咸阳城来修的,但屡筑屡垮,后来有大龟浮于江中,张仪受到乌龟龟背上的图案的启示重修设计成都的城墙,后来就没有垮过了。

龟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是四灵之一,四神中的玄武也有龟的形象。虽然被某地网痞曲解了意思,不过反而暴露出某地部分网友集体性的无知,当然,故意的曲解也和个人素质挂钩。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是你们所不能及的。

[
摩诃池。]

摩诃池始于隋朝,隋炀帝开皇二年(586),益州刺史杨秀镇蜀,展筑成都子城,取之坑因以为池。摩诃池得名于一位西域僧人。唐人卢求《成都记》:隋蜀王秀取土筑广此城,因为池。有胡僧见之日:摩河宫毗罗,盖摩诃为大宫,毗罗为龙,谓此池广大有龙,因名摩诃池。摩诃池始成初期,面积约500亩,只能靠贮蓄天然雨洪。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发展,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节度使韦皋开解玉溪,并与摩诃池连通;唐宣宗大中七年(853),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水河(禁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诃池,连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府河)。据清李元《蜀水经》,流江又东为金水河,入成都县城,汇为摩诃池,又东酾为解玉溪,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从而构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设施完整的河湖水系,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与盎然生机。随后几千年一直是游玩之地,闻名一时,众多文人骚客到此玩赏,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1665),于蜀王府废墟上兴建贡院,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民国3(1914)才全部填平作为演武场。至此,历时1300余年,令唐代诗人武元衡,爱水看花日日来,南宋诗人陆游一过一销魂摩诃大池苑消失殆尽,无迹可寻,为后人留下无尽惋惜和绵绵思恋。倘或如今还在,想必丝毫不逊色于西湖。

[
散花楼。]

散花楼,建于著名皇家园林摩诃池畔。此楼为隋朝初年(又说:隋末)蜀王杨秀所建,大致位置在今天的人民南路展览馆附近。散花楼不是眺望塔,它的得名依推测当源起天女散花,因此比张仪楼更加浪漫、华丽、引人遐思。成都人对散花楼耳熟能详,大约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散花楼的命运跟张仪楼类似,都是毁于宋末蒙古军队的入侵,这些在草原游牧的人怎么懂得珍惜一座古楼呢?明代初年,成都东门迎晖门的城楼被命名为散花楼,但只是一个一相情愿的幻影罢了。

[
张仪楼。]

按理说秦大夫张仪应该是成都的敌人,他是秦兵灭蜀的直接实施者。或许正是因为他灭蜀,秦国便派他治理蜀国。成都自古就有海纳百川式的包容。为纪念张仪筑城之功,治理有方,成都后来还专门修造一座城楼名为张仪楼。随着世代的不断修缮,张仪楼后来竟高百尺,历代诗人墨客为之吟诗唱赋,最为有名的就是著名大诗人岑参在《张仪楼》里的那句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直到1200年后的唐朝后期,张仪楼才在历史风雨中仙逝。

[
红牌楼。]

据《华阳县志》记载,红牌楼堡距县南十里,明嘉靖中蜀王于此建坊,名曰红牌坊。相 传当时在红牌楼场镇南北街头各建有一处牌坊,蜀王建坊的目的是迎接西藏前来送贡礼、做生意的藏族同胞,故按藏族的风俗习惯将牌坊涂成红色。牌坊设三道龙 门,门柱雕有龙凤图案,中间大门通车辆,两边过行人。进了牌楼,两旁皆为经色街面,场中又有一过街红楼,场尾(南街头)有红恩祠,祠内亦有一排红楼,真可 谓街头红牌坊,通街红楼宇。因此,红牌坊亦被称为红牌楼,它作为红牌楼场镇的标志性建筑和民族和睦、商贸繁荣的象征,雄踞街头,壮观达远,盛名累世。可惜 这样一个曾光耀久远的一方胜景,不知何年何月因何而坍毁了。

[
浣花溪 · 百花潭。]

传说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边一个农家的女儿,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在这里遇到一个遍体生疮的过路僧人,跌进沟渠里,这个游方僧人脱下沾满了污泥的袈裟,请求替他洗净。姑娘欣然应允。当她在溪中洗涤僧袍的时候,却随手漂浮起朵朵莲花来。霎时遍溪莲花泛于水面。浣花溪因此闻名。而附近洗衣的水池因泛起千百朵莲花,被后来人称为百花潭。据考证,现在的百花潭和当时的百花潭同名异地。

扩展 [浣花夫人。]

蜀郡成都(四川成都市)人。女。姓任。喜弓马,善骑射。后嫁崔盱。唐大历二年(767年), 崔盱继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次年崔盱入朝奏事,留其弟崔宽镇蜀。泸州刺史杨子琳趁机攻打成都,崔盱夫人任氏英勇出战,击溃杨子琳,保全成都。朝廷加封崔盱为 冀国公,赐名崔宁,并封任氏为冀国夫人。相传她居住浣花溪时,为一老僧深远洗僧衣,当僧衣入水濯洗,水中立时呈现无数莲花,五彩缤纷,此后人称小河为浣衣溪,称任氏为浣花夫人。为纪念这位成都女杰特尊封为冀国夫人名;及在每年的四月人们在浣花溪一带赶庙会。

[
濯锦厢。]

成都南郊石羊乡境内的近慈寺是我市唯一的密宗禅院。这里原名濯锦厢,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由梵安寺沙弥吴某即智涧和尚捐宅建寺,召徒奉佛,并侍养母亲,故名近慈寺。后毁于火,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真悟和尚重建。乾隆十五年(1750)又经迁修后属文殊院南庄。1938年能海法师由西藏来蓉住锡于此,扩大了原有范围,增植花木、果树,一时香火极盛,僧众达200余 人。近慈寺的建筑庄严幽静,进山门,照壁是伽兰殿,中塑关羽像;再进是弥勒殿,三进是大雄殿,塑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及脱纱的释迦,毗卢佛像。四进是大 威德殿,有铜铸大威德像,其像仅次于北京北海白塔下的铜像;最后是大师殿及药师楼,殿塑黄教主宗喀吧大师及弟子开初杰、吉超杰佛和铜铸佛像三十余尊。药师 楼藏有龙藏经、续藏经、碛砂藏经、频伽藏经和藏文写经多册。在药师楼的小护摩坛里有日本、印度和国内各地铸的铜佛像近百尊,还有玛瑙、香炉等艺术文物。译 经院里藏有大批经笈和经板。在沙弥堂、大护摩坛、金刚院、加学堂、学戒堂、学士堂和居士寮等院里植有许多如梅、桂、昙花、无花果等珍贵花木。此外,还有明 万历三十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铸的铁钟、铁炉和乾隆四十二年的迁修碑记一通,1953年市人民政府还拨款对整寺院进行维修,文物得到妥善保存。但由于十年浩劫,所有的塑像、铜像、碑刻、经笈、艺术文物均荡然无存,寺院已被两厂分占,僧众安置在附近的铁像寺.目前仅能见到原建筑结构,能海法师的禅房(住地)、藏经楼等,虽内在不同以往,但外表依旧,仍有古色的寺院感觉。

[
崇丽阁。]

望江楼原名崇丽阁,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取西晋文人左思《蜀都赋》即丽且崇,实号成都之义。其地原名雷神庙。阁为五级,高26 米,为全木穿逗结构建筑,设计精巧,造型宏伟壮观,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朱柱黄脊,屋面覆盖碧绿色琉璃瓦。翘角尖上挂有铜铃,微风吹过,期然有声。楼阁底屋及顶层的天花板上绘凤凰牡丹和团龙图案,系1953年 成都民间老艺人罗松林的遗作。阁尖为鎏金宝顶。整座阁楼气势宏伟,风格典雅,堪称成都古建筑中的翘楚,是我市的标志性建筑。崇丽阁峻工后,又于其旁建吟诗 楼、摆锦楼以及烷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泉香树、清姿室等,遂为达官贵人、富商显宦游宴饯别之所,面积也由原来的十余亩扩大至今天的120余亩。

[
通惠门。]

清代满城出入西南方向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去青羊宫赶花会,会绕行很远,为了方便通行,1913年四川督军下令在西较场像二仙庵方向开一城门,以务财训农,通商惠工之句取名通惠门,也就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之意。现有通惠门路。

[
濯锦江。]

蜀锦在东汉是已负盛名,古人利用流经成都的流江濯锦,色泽鲜丽,又因濯锦者沿江不绝,致使江水呈现五光十色,艳丽似锦。故称这条江为濯锦江,简称锦江。

[
龙潭寺。]

传说三国汉后主刘禅,曾偕内官在此处打猎,跑热了就下清澈潭水洗澡,后称此潭水龙潭,所建寺庙为龙潭寺。

[
大慈寺。]

学佛人多言玄奘法师在成都大慈寺受戒,但无充分根据。文献记载,大慈寺建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迎其父玄宗回长安,这座佛庙是肃宗敕建的。匾额御书大圣慈寺四字。规模极大,占东门小半城。旧时传说,此处原是佛寺,肃宗虽在甘肃灵武即皇帝位,而削平安禄山之乱则是以成都为复兴基地,想当然是受佛力的庇护。于是将旧寺扩建,并御题匾额,希后代加以保护。其后,果然生效,他的后人唐武宗李炎崇道教,灭佛教,史称会昌灭法。因大慈寺的匾额是他先人御笔,不在除毁之列。直到宋代,房屋甚多,竟成了大市场,壁书、壁画更使海内名流倾倒。寺庙大部毁于战乱的明代末年,文物壁画也随之付之一炬。今天尚能看到的殿宇,是清唐熙(公元16621722)年间重建,其规模已远远不能与昔日相比了。

[
喇嘛寺。]

清时,班禅、达赖每年要遣使向中央政府进贡,路经成都即住此寺中。尼泊尔、不丹、廓尔喀的使者路过成都,亦在此寺接待。寺中所奉之佛为宗喀巴,非释迦牟尼,与西藏、青海、蒙古相同。

[
蓥华寺。]

相传彭县蓥华山有一个学佛的人,心极慈悲,乘驴行而不施鞭策。成正果后,善男信女为他立庙,号蓥华祖师。成都亦立了庙,在东较场附近。清末,该庙被军队占为兵营,哥老会众又在外东三官堂街购地新建一庙,石柱为楹,以为奉祀。成城中学创办时,租其殿为礼堂,至今如故,这就是现在的成都第十九中学。

[
川主庙街。]

各省各地皆有土主庙,奉祀开辟本土有功的或附会与此地有关的名人。四川许多地方奉大禹为川主,重庆为古巴国,祀巴满。成都的川主庙则祀李冰。

[
小关庙街。]

成都的关庙不少,少城内更多。在大城除山西馆奉关羽外,还有老关庙和小关庙。过去军人强占庙产变卖,把老关庙卖给豪家建宅第,改老关庙街为玉泉街,取《三国演义》关云长玉泉山显圣之说以留痕迹,故今仅有小关庙街了。

[
玉皇观街。]

原是道家的庙宇,供玉皇大帝,很宽广。清末办学,往往利用庙宇改建。客籍学堂就是利用这所庙宇改建的。当时各省的府厅州县都在办学,学生各以其籍贯就学。省城的大官都是外省人,所以特办一所客籍学堂,收少爷公子们读书。后来改名宾萌学堂宾萌二字出自墨子,训宾,训民,较客籍典雅。这个学堂民国初年停办,又在此地创办四川省立第一中学,后迁到少城西胜街新校舍,此外又办宾萌公学。宾萌又停,改为尚志学院。现在是市二中的校址。

[
马王庙街。]

马王庙在成都之所以有点名气,是因为门首有一副很精彩的对联。联文是:卜王道其昌乎,歌天马来从西极; 此房星之精也,有苍龙见于东方。

[
文殊院街。]

旧佛院毁于明末战乱,清代逐渐恢复。清末罗思举任四川提督时,以护法 神自任,募款大修,四十八根大石柱,从淮州(金堂县淮口镇)运来,因城门窄狭不能通过,在此门城墙拆豁口,才得辇入城内。文殊院石幢上刻有罗思举的名字, 因风化看不清了。这座庙可算是成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座佛庙。

[
三圣街 · 三圣祠街。]

四川人崇敬刘(备)关(羽)张(飞),偏州下邑,都建有庙。省城旧时还有三义庙,在提督街,也是奉祀刘、关、张的。

[
张爷庙街。]

张飞是杀猪匠出身,出自宋代平话。《三国演义考证》一书,更有详细记载。所以各乡县的屠宰行业,都建有张爷庙,专祭张飞。成都的张爷庙也是屠宰业所建。

[
坛神庙。]

旧时里巷,经常有庆坛(庆乐坛神)之典,男觋、女巫,持幡跳掷,以湖南一代最盛行。坛神庙与其它庙观不同的是,庙内没有塑神像,用大红纸一张,写了一些神名。据说祖师为赵公明,出自《封神榜》,所以有赵玄坛之称。

[
三官堂。]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在自己的书《成都街巷志》里有所提及。 现在三官堂羊肉店的地方,以前只是府河边的一块稻田,后来因为有了三官堂庙,小道因此得名三官堂。三官堂庙是一处道教庙宇,也称三元宫,名气不大,解放后便拆除了,现在的田家炳中学,就是以前的庙宇所在地。

[
洗墨池。]

系汉辞赋家杨雄故宅前的水池,后称洗墨池(《方舆胜览》),元代建子云书院,清设墨池书院及迁来的芙蓉书院,民国时,名成都县中学,现为成都市第十三中学,原水池已填为运动场。

[
子龙塘。]

顾名思义是以前赵云洗马的地方,又叫顺平侯洗马池。但可惜的是在清末的时候被废弃了,建国之后改名建设路,洗马池就在建设路中断;现在的洗马池遗址上盖了建设路小学。

[
神仙树。]

神仙树,原地名为寿仙场。相传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贮满清水。迷信者言枯树已成仙显灵,饮其水能治百病,愈传愈玄。于是四方善男信女便给枯树披上红衣,求神赐福祛病,香火盛极一时,因此得名神仙树。

[
骡马市。]

今成都人民中路二段,原名骡马市街。清初成都驻有满、蒙八旗兵丁,为应军队及贵族养马需要,陕、甘、宁贩马商人逐渐增多,便在少城(满城)东,近皇城后子门外的广场设立骡马市场。雍正以后,四川安定,用马减少,马市便迁到城外,由于广场地处城区中心,居民修房营商业者多,逐渐形成街道,约定俗成名骡马市街。虽市场不存,却流行一种习俗,即凡成都畜马的人,每年正月初四必乘马到此街一行,祈骑马者一年平安,这种风俗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废止。

[
五块石。]

系唐代用五块条石搭成的桥,后称五块石桥,后因以为街名。

[
营门口。]

在西门外,传诸葛亮曾屯兵于此,兵营前建有较大的营门,故沿以为名。

[
花牌坊。]

相传明朝朱元璋为振邦兴国开科取士罗织人才。居住在成都市西门一条街 上的秀才花如春上县、府应考,均名落孙山,便灰心丧气。一日他在茶铺吃闲茶,见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怜悯之心,遂将身上仅有的五文钱送与她买馒头。叫化 婆随即谢过他,说,你是将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励,便重拾书卷,日夜攻读。一天夜里,他读书困倦在几案上趴着睡着了,梦中见叫 化婆点化他,到了京考,花如春一看试卷,试题果在《春秋》范围内,便提笔挥就一篇恤民安国的锦绣政论类文章, 深得主考官大悦,呈上朱元璋,钦点花如春状元,并批示花如春打马游街,以显示皇恩浩荡。花如春在省亲期间,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疾苦,上奏减轻赋税徭 役,劝导农耕惜民等治国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许并施行之,取得非凡效绩。于花如春功劳赫然,成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彰显花如春。朱元璋准 奏,因而得名。

[
茶店子。]

以当地曾有一茶社而得名。《成都县志》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成都有地名茶店子。至 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在很久以前,茶店子四野荒凉,为埋葬死人之地,每年清明节扫墓人络绎不绝,年深日久便踏出一条小路,可通骡马,亦为驿道。在这条路旁 有一刘姓穷家小户,借此搭茅草棚数间,为扫墓歇脚之人提供香蜡钱纸和便宜茶水。所以,来往行人便称此茶棚子为茶店子,大约在清同治年间便确定了此地名。

[
九里堤。]

《成都志》: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但一说九里堤并非诸葛亮修的,只是误传。

[
猛追湾。]

[
说法一。]

以前其实有个很俗气的名字——母猪湾,因为那里卖猪的多。崇桢年间(公元16821644年)张献忠这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攻打成都,进城后大开杀戒,引起了大慈寺的和尚不满,上万名武僧把张献忠的部队赶出城外,一阵猛追,一直追到母猪湾。后来,人们纪念这件事将不悦耳的母猪湾就更名为猛追湾。

[
说法二。]

因为河水落差大,并且走向由西东改为了北南,行船到此有追赶的样子,因此得名。

[
武侯祠。]

这个是成都三国文化的代表,成都武侯区也因此得名,武侯祠里不仅供有诸葛,还有刘备。这也是全中国唯一一个君臣同祭的祠堂(君臣同祭有违礼法)刘备墓也在其中

[
养兵城。]

养兵城位于成都以西,当年诸葛丞相北伐之前曾命令魏延在成都西门外练兵而建起一座大寨,士兵家属皆在寨外给魏延送米送肉,出兵之后便住下,已盼望远征的亲人早日平安回成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村落,现在依然存在,是成都郊区一个乡,名曰-古城乡。

[
红照壁。]

据史载,明代皇城有城墙,御河围绕城墙。皇城正南门御河上有金水桥三座(现人民南路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处)。桥前的空地,是文武百官到皇城朝拜藩王的停轿驻马之处。这里立有赭红照壁,是皇族的标志,每年都要漆上赭泥以示吉庆,街名因此照壁得名。红照壁于1927年拆除,街名保留至今。因红照壁而得名的红照壁街。

[
皇城坝。]

相当于中原的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皇城坝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成为巴蜀文胆之所在。贡院中主体建筑为明远楼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轴线建造在蜀王府宫殿旧址上。东西两边则为鳞次栉比的考棚。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彻底走向消亡。修筑起了万岁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更名为四川省展览馆。 1999年,拆除广场中间的绿化小游园,人民南路广场更名为天府广场。

[
金牛坝。]

在成都西部。据《括地志》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遗蜀。蜀王贪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致之成都。后秦遂从石牛道(别称金牛道)灭蜀。后世相沿此坝曾是放置石牛的地方,故名。

[
华西坝。]

得名缘于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于此建立,华西坝的称呼亦缘于此。华西坝是民间俗称罢了。另一个民间说法为五洋学堂,因该大学是由英、美、加三国五个基督教会所创办。

[
槽营坝。]

在武侯祠侧后,传为蜀汉时养马处,相沿为名。

[
洗面桥。]

洗面桥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与武侯祠东西相望,当年刘备出兵讨伐东吴时,出成都南门又想起关羽之死便痛哭流涕,士兵也无不怀念关将军,于是全军军姿虽齐但士兵脸上都挂有泪痕,刘备便命将士用河水洗面,自己也立马桥头无比感慨。

[
万里桥。]

李冰在成都二江上所建的七桥之一,后名长星桥,或名星桥。蜀汉以后称万里桥,改名原因,一说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送费祎使东吴去联系吴抗魏。送到桥边登船,费祎深感责任重大,说万里之行,始于此也;一说诸葛亮送东吴使臣张温在此返回江南时说此水下至扬州万里,所以改称星桥名万里桥。该桥原系石礅木板,宋乾德中改建成石拱桥,后毁于战火。现在的七孔桥是清康熙五十年(711)重修的,桥头向城门处,原立书万里桥石碑(早不存),这座古桥在乾隆四十八年(1784)扩建大城后称南门大桥。1996年拆除新建后名南门桥。旧桥石材移到锦江上游的青

古代成都府 古代成都地名  古代成都地图 古代地名 成都古代文化 成都古代地名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QQ|手机版|四川省大图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 蜀ICP备12014823号-1 )

GMT+8, 2024-4-25 17:03 , Processed in 0.035892 second(s), 12 queries .

Copyright © 2014 大图水晶